搜索

798CUBE即将呈现金允哲个展“两极椭圆: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”

1059

主题

0

回帖

3316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3316
发表于 2024-5-24 02:03:40|来自:加拿大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2024.05.25-2024.10.13

  策展人:张尕

  主办方: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

  承办方:798CUBE

 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创意广场798CUBE



  798CUBE将于2024年5月25日至10月13日举办国际艺术家金允哲(Yunchul Kim)个展《两极椭圆: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》,展览将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,也是他至今最大规模的展览,不仅将回顾展出金允哲不同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亦将展出其多件全新的实验创作。观众将沉浸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,进入艺术家想象的物质世界,并与无垠的宇宙产生共鸣,解开“两极椭圆”图像中无尽的极性之结。

  金允哲是一个由炼金士变为挑战物理化学规范的实验者,也因此铭刻着现代性的烙印。作为一位关爱前沿哲学命题的艺术家,金允哲既有着昔日的传统,又兼具超现代的特质。在他复杂的实验性创作中,由岩石、金属、以及最近开始使用的生物媒介创造出的微观物质和不可名状的元素,只能通过粒子物理学和偶极电磁流进行解读,从而使作品一并激发出超凡的感知和灵性的沉思。

  “金允哲戒绝了比喻与象征的便利,摈弃了符号学的威权。他的荒诞玄学必然要求一种“物质之喻”(matterphor),其本身拥有自我创生的动力,能够孕育和生成。他的世界是另一类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只有摆脱理性之桎梏才能解开“两极椭圆”图像中无尽的极性之结。艺术家创造的神秘微粒在宇宙学与矿物学、生物学与地质学、单子论与辩证法、内在与矛盾的交融中激发出情感的流溢,最终,在生命与死亡的共同升华与永恒回归中,在吞噬人类和一切的原子漩涡中,金允哲找到了自己的慰藉。”

  ——张尕



  金允哲,《阿尔戈斯-膨胀的太阳》,展览现场,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,2022年,意大利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Installation view of Argos-the Swollen Suns, Kore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, 2022, Italy。 ©Yunch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阿尔戈斯—膨胀的太阳

  2022

  盖革-穆勒管、玻璃、铝、微控制器

  400 × 250 × 200厘米

  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,在希腊语中意为“全视”。在神话中,阿尔戈斯是拥有全面观察能力的存在,象征着一种包罗万象的凝视,是一位守护者。在神话的隐喻之外,阿尔戈斯以一个巨人和物质化的形式,成为连接着宇宙和地球之间的一座桥梁。《阿尔戈斯》由246根盖革-穆勒管组成,这些管体以地球网格结构的形式排列,可以检测到宇宙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μ子。这些实时检测到的信号,被转化为作品中的声音和光的波动变化。

  《阿尔戈斯》以一种“跨物质”的方式参与到周围的环境中,积极地连接着现场、宇宙、艺术作品和观众。阿尔戈斯由此成为隐形世界的中间人,将艺术作品、现场、空间、宇宙和观众紧密地交缠在一个宇宙事件中。

  《阿尔戈斯》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展出,同时也与其它作品产生互动:当其探测到μ子时,会向其它作品传递信号,从而触发其它作品的运动。除探测外,《阿尔戈斯》传递的信号还会导致其它作品的运动状态产生变化,例如影响作品《脉冲》的流体系统运作和作品《色度》的颜色和图案变化。



  金允哲,《色度V》,展览现场,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,2022年,意大利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Installation view of CHROMA V, Korean Pavilion, Kore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, 2022, Italy。 ©Yunch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色度 IX

  2024

  聚合物、电机、微控制器、铝、LED、聚碳酸酯、丙烯

  1660 × 430 × 370厘米

  在这个柔性的动态装置中,光、声音、材料和机器相互作用,形成了一个色度的纽结。这个长100米的参数化结构由540个单元结构动态连接在一起。其曲线由基于物理算法的计算生成,其拓扑纽结的形态由重力和碰撞建模算法确定。每个单元形状各异,由高度透明的聚合物层压板制成,细微的变形和表面的摩擦(剪切应力)都会动态地作用于聚合物层压板,通过光弹性(双折射)的作用,产生色彩和光学的变化;同时,主计算机程序中的元胞自动机算法控制着使纽结表象变化的参数,特别是其动态表面上的光的速度、方向和亮度变化。通过这种色彩斑斓的光,材料的深度得以展现。

  《色度》在时空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现实,物质事件在其周围并通过其展开。在这个旋转的漩涡纽结中,重要的是其拓扑维度,而不是其大小、尺度或者与观众之间的相对距离。作为一种将非人类元素与人类联系起来的象形符号,这个迷一般的图形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,并以强烈的象征符号的形式出现,例如衔尾蛇、DNA 结构、银河系恒星的运动轨迹等。《色度》以生成的而非预设的纽结形式出现,成为最终的主体,一个脉动着的、跨越时空的、在物质间转换的终极主体。



  金允哲,《三轴柱 II》,展览现场,Gallery Baton,2017,首尔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Installation view of Triaxial Pillars II, Gallery Baton, 2017, Seoul。 ©Yuncht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三轴柱 II

  2017

  光子晶体、铝、丙烯酸、钕、电机、电子微控制器、电磁场发生器、气泵

  250 × 100 × 100厘米

  三轴柱指具有三根轴的柱状物。作品主体是一根高两米左右的透明柱,其内部装满持续运动的类似金属或是沙子般的液体。因其固有的物质特性,在柱体内各器件的作用下,这种金色的金属液体像火焰般螺旋上升,并留下一缕烟雾般的尾迹,当其攀升到柱体尽端后,开始缓慢下降,留下细腻的微粒。伴随着这象形文字般的动态流动,金色的线条和不规则的、未知的黑色孔隙时隐时现。作品虽是在人工器件的推动下运作的,但其为观者所带来的沉浸感,并非源于机械的精度或重复性,而是源于物质流动中的不稳定性。抽象的液体波动在空间中,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变化,时而机械、时而自然,时而动态、时而静态。

 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(Novalis)在一首诗中写道,“水是潮湿的火焰。”这种将相对立的物质水与火等同起来的说法,加强了水的特性表达。作品中的金色液体同样是一种矛盾对立的物质表达,同时具有沙砾般的金属特性和不断变化的流动特性,使其在同一主体中包含了相互对立的不同属性。以物质为实体,而非通过创作语言的隐喻方式去思考,使观者从根本上去思考物质的形态。材料带来的熟悉感或陌生感,让观者思考材料的形态,不仅仅关注现象本身,而是关注使现象成为可能的材料,并超越材料本身进行思考。

  岩层

  2024

  岩层凝胶、丙烯、铝

  100 × 90 × 200厘米

  如果一棵树可以无视地心引力的作用,随着时间的推移,将枝条伸向天空,作品《岩层》则展示出被重力深深分层化的时间裂缝,树木在时间裂缝中腐化分解成分子,作品从而揭示了物质的边界。在金允哲的作品中,包括在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韩国馆展出的《色度 V》和《太阳之尘》在内,艺术家通过对合成聚合物、地下深处的矿物质以及海洋中的海藻等材料的研究,利用这些材料的结构色,来探索色彩的深度、质感和光的图案。

  通过提取自树木中的纤维素分子的非对称特质,《岩层》得以保持半固态的状态,即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中间状态,作品通过温度、湿度和光的折射,揭示出光、时间和分层物的边界。如地质学中的“深时”概念,这些材料虽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分层并封闭为其自身的“深时”,但仍然接触着光和热,伴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,变幻出缤纷的视觉效果。通过空气深处、海洋深处或破碎矿物的一个切口,观者将体验到一种色彩的深度,这种深度并非表面的颜色,而是潜藏在作品中的物质性现实。



  金允哲,《太阳之尘 II》,2022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La Poussière de Soleils II (Dust of Suns II), 2022。 ©Yunch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太阳之尘 II

  2022

  LPDS溶液、丙烯、电机、微控制器

  268 × 205 × 205厘米

  《太阳之尘 II》是对法国诗人雷蒙·鲁塞尔(Raymond Roussel)的同名戏剧《太阳之尘》(La Poussière de Soleils)的致敬,作品是一件融合了人工与自然的活雕塑。艺术家创造了一种由矿石制成的新材料,只有通过特制的透镜,才能看到其如万花筒般的色彩。该装置作品的主体与各种设备、微型计算机和软件零散地连结着,可根据自身材料的密度控制光的波长和变化。

  这些曾经深眠在地下的矿石,穿过小烧杯中的漩涡,成为了展览空间中的一束光。作品从而跨越了物质和机械装置,实现了空间之间的过渡。这骤然的转换穿过时间的褶皱,作品和材料如同器官、血管、尘埃一般弥散在空间中。

  展览空间中持续波动变化的物质,与艺术家实验室中小烧杯内的漩涡和气泡别无二致。这些机械装置代替艺术家的手,成为带有以“转换-”为前缀的器官,将作品中的材料转化为活体。作品将不稳定的能量转化为潜在的势能,使诸如宇宙事件之类的不可见的事物变得可见,并使物质在空间中产生振荡,从而形成了一种超喻,而非仅仅是某种隐喻。从实验室到展览空间,再到观众的感官,通过这些特质的机械装置,材料成为能表达其内在潜力的活体。



  金允哲,《脉冲》,展览现场,韩国文化中心,2018,英国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Installation view of Impulse, Korea Cultural Centre, 2018, United Kingdom。 ©Yuncht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脉冲

  2018

  非脉动泵、电磁阀、微控制器、丙烯、铝

  200 × 200 × 230厘米

  受到树木复杂的网络循环系统的启发,作品《脉冲》以一种复杂的机制推动液体在管内的进出,就像树木中的树液一样流动。在非脉动泵的作用促进下,这种机制于作品核心处的三个贮液器中协调地运作。实现这种液压作用的导管对水的流速与气泡非常敏感,使各连接管之间产生共振。共振引发的颤动进而传递到作品的整个结构中,使贮液器中的各种水性物质不断涌动和激荡。这种动态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水泵间充满竞争的编排,紧随实时生成的计算机算法的战略舞蹈。

  当观者参观作品时,会被流体运动的视觉景观和振动产生的声波效果所吸引,与一个人造有机体在展厅中相遇。最初,作品《脉冲》会与一件名为《管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。《脉冲》将微观流体动力学气泡和液体输送至《管》的内部,从而改变其材料的折射率,引发光学变化,进而延伸到对光学领域的探索。《脉冲》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展出,以倒置的树木形态转化成为一件艺术装置,使观众的思考超越机器和装置的边界,成为一个征状生成器。就像加斯东·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的《水与梦》(Water and Dreams)一样,这件作品不是向观众呈现图像,而是呈现与观者身体发生的脉动反应的物质和征状。

  残余的陈列

  2024

  不同作品的创作材料、木头

  75 × 80 × 103厘米(每个),12件

  米歇尔·福柯(Michel Foucault,1926—1984)在《词与物》(Words and Things)的前言中引用了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(Jorge Luis Borges,1899—1986)小说中的一段文本:“动物可以划分为:‘皇帝所属的/经防腐处理的/受驯养的。。。。。。’”而这段文本最早出现在某部中国的百科全书中。在金允哲的艺术实验中,一些物质帮助他实现了最终作品的呈现,因此他希望将这些材料和物品收集起来,做成一个档案库。金允哲放弃了传统的分类法,使用了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来分类这些材料和物品,包括这类随着温度升高会发生形变的物品,这种新的分类法类似博尔赫斯小说中提到的“动物分类”。与此同时,金允哲也认为可以按照精度来划分物品,甚至可以细分到0.01毫米(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部件都有高精度的要求)。

  这件作品虽然叫作“残余”,但金允哲试图想出一个新的词汇来替换它,他并不认为这件作品是某个残余物,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尚未全面揭示自身潜力的材料。

  金允哲设计了带抽屉结构的板条箱,作品的概念使其变成了一间博物馆。



  金允哲,《溢泪》,2009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Epiphora, 2009。 ©Yunch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溢泪

  2009

  玻璃、铝、液态磁铁、电磁铁、电路

  70 × 260 × 15厘米

  一种被透明液体环绕着的黑色磁性液体,在第一个想象的器官中持续地脉动。这个器官容器的内外空间,以类似克莱因瓶的方式连接在一起。器官底部的金色线圈产生电磁场,促使黑色液体呈现动态变化。其脉动就像一个假想生物的器官,或是一团潮湿的黑色焰火一般,呈现出不规则地、时强时弱的状态。墙上固定着第二个想象的器官,是一根呈分支状的长形玻璃管,其下方也分布着几个金色的磁线圈,管内的黑色液体同样也会对磁场产生不规则的波动反应,类似黑胆汁。金色线圈产生的热量还会进而引发下一个器官中透明液体的反应。这个器官本身既产生症状又同时接受诊断,具备多重感知力,能在不同的器官之间进行交流,当多个金色线圈同时被激活时,第一个器官的脉动反应会更加强烈。



  金允哲,《耀焰》,2014。©金允哲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 Yunchul Kim, Flare, 2014。 ©Yunchul Kim。 Courtesy of the artist。
  耀焰

  2014

  特制溶液、电机、微控制器、双层夹套反应器

  165 × 110 × 110厘米

  在双层夹套反应器中,密封着两种性质不同,密度特殊的透明液体,始终保持着不相溶的状态。由于其表面涂有亲水性材料,溶液像金属般闪闪发光。随着溶液的涌动,水与火、固体与液体等相互对立的物理性质逐渐显现出来。透明杆连接着三个电机,通过不断旋转、搅拌,在反应器内形成漩涡。双层夹套反应器封闭了内外的边界,以防止这些分支状的节点漏液。在持续地“搅拌”和“密封”的过程中,闪耀燃烧般的溶液呈现出不规则地波动起伏,宛如一位舞者在其中翩翩起舞,这一景象正如诺瓦利斯(Novalis)的名言:“水是潮湿的火焰。”

  残积层

  2024

  磁性颗粒、丙烯、蒸馏水

  120 × 10 × 120厘米(每个)

  金允哲的系列作品《残积层》由七个圆板组成。微型磁性颗粒浸在装满水的丙烯盒中,然后用磁铁在水面上进行绘制。就像由海水流动分解形成的海底地质景观,或是被风吹产生形变的沙丘一样,这些作品展现了人工自然和人为力量塑造的物质痕迹。创作的过程要求绘制、晾干、固化和表面涂层的手工程序,有如传统绘画或摄影的过程一样。磁化产生的路径图形在创造中自然地呈现出来,沉淀的黑色颗粒如同细腻的肌腱或神经般蚀刻着,在瞬息间产生变幻,从而唤起了一个缓慢下降或上升的流动液态想象。作品是一个由微观物质组成的残积层。

  不可名状之物II

  2024

  海藻制成的水凝胶、丙烯、LED

  92 × 20 × 191.5厘米

  《不可名状之物II》是由提取自海藻的诸多水凝胶碎片组成的椭圆。当来自大自然的海藻成为发光的艺术品的材料时,在这一过程中,自然不可避免地消亡,并以一种新材料的状态重生。海洋深处的海藻经过加热转变为透明的凝胶,再通过强大的压力转化,最终在展览空间中呈现出凝胶缤纷的结构色彩。这种物质的生存与消亡间的转变,在展览空间中以“物质之喻”的形式得以重现。作品通过材料的逐层叠加,使其饱和度和浓度发生变化,从而实现了染料无法达到的光的固有结构色的呈现。作品《不可名状之物II》的结构色源于物质的力量,通过控制作用于凝胶碎片上的张力和折射角度来实现色彩的变化。

  当一个圆具有两极时,即成为椭圆。永恒是无限的时间,通过两极获得了暂时性,并将两极转化为二元性而非对立的世界,即波动和粒子同时存在的空间。作品《不可名状之物II》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展出,实现了一种将永恒向暂时性转化以及二元性共存的“物质转化”。

  关于艺术家:

  金允哲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声音乐作曲家。通过对“物质”和“物质性”提出根本性问题,艺术家展示了想象力和创造一个超越人类既有经验之真实的可能性,并关注其潜在的趋势。其作品展现了艺术家想象的物质世界,是一个在人类文化形成或被语言定义之前的维度中的故事。人类、非人类、机器、材料和物质被平等地视为活性物质(跨物质)和事件主体,存在于其作品当中。



金允哲
  金允哲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,包括2016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的碰撞国际大奖、林茨电子艺术大奖(Ars Electronica)和 VIDA 15.0 三等奖等。其作品也曾在世界多地展出,包括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(意大利)、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(CCCB,西班牙)、FACT利物浦(英国)、林茨电子艺术中心(奥地利)、法兰克福艺术协会(德国)和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(中国)等。他曾担任韩国高等研究院(KIAS)跨学科研究项目“物质现实”(Mattereality)研究组的首席研究员。此外,他还是艺术与科学项目组“流体天空”(Fluid Skies)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系的“液体物质”(Liquid Things)艺术研究项目的团队成员。



张尕
  关于策展人:

  张尕,媒体艺术策展人。曾策划中国美术馆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(2008—2014)等。近期策展项目包括“混韵之宇:王郁洋个展”(深圳美术馆,2024)、“动为行:中国媒体艺术35年”(天目里,2023)、“真实的拓扑”(深圳两馆,2023)、“第6届广州三年展”(联合策展,广东美术馆,2018)、“Datumsoria:真实的复归”(ZKM,2017)等。其写作及所编书目由多家出版社出版。张尕目前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。自2015年起,他亦担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术指导。

快速回帖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选推荐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