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加国同城 首页 生活 查看内容

上海二胎夫妻从500m²搬到37m²:好房子无关大小(组图)

2024-4-18 19:55| 发布者:青青草| 查看:3| 评论:0 |来自: 一条

摘要:一条持续拜访小户型之家,今天回顾其中3个。屋主们在各自的人生节点搬入新居,解决小房子种种通病的同时,也让生活持续步入充满希望的轨道。姗姗与张维代表当下一种“很新”的父母:一年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的“女强 ...
一条持续拜访小户型之家, 今天回顾其中3个。 屋主们在各自的人生节点搬入新居, 解决小房子种种通病的同时, 也让生活持续步入充满希望的轨道。 姗姗与张维代表当下一种“很新”的父母: 一年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的“女强人”妈妈, 二胎到来后选择自由职业的“奶爸”, 不因孩子牺牲自我,也不鸡娃,配合默契。 一家四口原本住在上海郊区500㎡的大房子里, 为了孩子读书,在老弄堂买下37㎡学区房。 设计师Stefny改造后, 大人和小朋友都住得不凑合、不委屈。
▲ 上海,一条家居生活主理人yui拜访姗姗和张维的家 ▲ 上海,一条家居生活主理人yui拜访Vikki的家
插画师张文绮Vikki 30岁了, 搬进上海市中心50 m²的家, 一个人住。 一套“配色法”解决了大半的户型硬伤, 全屋收纳也符合她的职业需要, 可升降工作台足够在家处理轻量工作。 她通过规律的作息和运动习惯, 让自己时时处于“创作者”的状态。
▲ 广州,老汤的家
儿子结婚生子后, 老汤一家人原本搬出了常年漏水的“危房”, 可家里的餐厅生意受冲击, 他们只好重新搬回广州城中村72㎡的老宅, 找来设计师谢英凯改善全家人的居住环境。 如今,72㎡的地块变出150㎡的空间, 祖孙3代人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照顾。
姗姗与张维一家四口,原本住在上海郊区500㎡的大房子里。 2021年,为了大儿子上学,开始向市中心“回迁”,在老弄堂里买下了37㎡的“老破小”学区房。他们邀请设计师Stefny来改造。
▲ 设计师 Stefny 聊着弄堂周边
Stefny说:“如今的年轻父母育儿,似乎逐渐摆脱了一味‘自我牺牲’式的服务。姗姗夫妻提出的首要需求,就是房子要适合孩子成长,也得有家的温暖,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凑合着过。”
▲ 开放式厨房
首先,“打开”厨房,植入多功能的岛台。 岛台替代了传统的餐桌,也为厨房增添了一个操作台。白色加宽台面让这个家显得更轻盈,还隐藏了超大储物空间。
▲ 折线造型柱子,灵感来自原始户型中的两道斜切梁
“张维是湖南人,姗姗是南京人,都很喜欢下厨,所以我们把厨房布局做得很细致。比如,操作台的里侧装了餐边柜,纸巾、调料、剪刀等随取随用、用完即收;冰箱、烤箱、洗碗机等大件,就嵌入明黄色的柜体里,柜门关上后还成为家里的一个视觉焦点。”Stefny说。 岛台的外侧,大部分柜体是向内缩进的,坐在这里吃饭、办公时,腿可以很舒服地伸展开。
▲ 窗边卡座,下方也可以储物
其次,一层的书柜、卡座、儿童床、楼梯收纳柜都是定制的,小家具们灵活布置,随时可以移动,其余2/3的空间“留白”。 姗姗说:“即使再小的家,也要有待在一起互动的地方:想跑的时候能跑起来,想躺的时候就躺一躺。”
▲ 郊区的房子中,张维与姗姗为孩子造的彩色树屋
色彩是重头戏。在郊区的大房子里,夫妻俩就曾经亲手为小朋友打造了一处彩色的树屋“游乐场”。
▲ 折线、圆洞的几何形态,贯穿于家中
Stefny大胆地用到了5种颜色,整个家的主题就是“色彩七巧板”。她说:“通常来讲,在改造中加入一、两种色彩,就会对老公房的整体空间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。”
▲ 厨房中充满彩色的家居用品 ▲ 小客厅
厨房,以明亮的鹅黄色为主。小客厅,明黄色地毯搭配淡紫色沙发,形成撞色。 紫色沙发与浅蓝色儿童床,起到颜色过渡的作用。到窗边,色彩又重新变为明亮的黄色。
▲ 爸爸在儿童床下方的书桌办公
Stefny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,姗姗还没有怀上妹妹,等到改造施工快结束,常住人口就由三个变成了四个。眼看着哥哥到了上小学的年纪、妹妹也逐渐长大,张维决定,更专注地陪伴两个孩子成长。他辞掉全职工作,转身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、一位“奶爸”。 “我们的分工,其实是投票决定的——认真地做了一个‘家庭问卷调查’“,姗姗笑着说,“不能只看收入来定,要从各个维度通盘考虑一下:有没有兴趣带娃、带娃技能如何……综合下来,可能爸爸更适合,他更有耐心,后勤工作也更加细致入微。”
▲ 床铺被抬起,形成孩子们的“树屋”
为了应对孩子的成长,Stefny尽可能留出更多可以灵活变动的区域。 比如,她将儿童床抬高,在下方塞进一个爸爸和儿子共享的书桌。“等到妹妹再长大一点,就可以把树屋下面的书桌移出来,替换成她的小床;紫色的小沙发也可以换成一张大书桌,同时满足哥哥和妹妹写作业的需求。”Stefny说。
居家办公后,张维自然成了最常待在这个小家里的人。 清早起来,为家人准备早餐,送孩子上学;白天,树屋下方是他的工位;下午接哥哥放学、准备好晚餐,妈妈也下班了,“奶爸”迎来自己的休闲时刻,眼前是嬉笑玩耍的一家人。
▲ 姗姗利用厨房的吧台办公
姗姗常常出差,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。但周末带孩子外出、寒暑假全家旅行,是雷打不动的必备项目,她从没缺席: “我一旦出差,爸爸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,有时候深夜拉着行李箱回家,也会觉得愧疚,所以一到家,就特别积极地陪娃玩。小朋友放学后到睡觉之前,我陪伴他们比较多,等他们都睡熟了,我再爬起来加个班。这就是时间管理的事。”
▲ 阁楼上的卧床
在孩子们眼中,姗姗可能是更好玩、更爱玩的形象,连睡觉也可以变成游戏。改造之初,她甚至坚持,只在阁楼放一张卧床,一层可以完全不做床铺。 “住郊区时,我们一家四口睡觉就像‘翻牌子’,看心情的。现在的阁楼很有包裹性,就像睡在帐篷里,兄妹俩特别喜欢。有时候我和妹妹一起唱着歌,就睡在楼下的儿童床;有时候一家四口刚刚做了游戏,就一起挤在阁楼上。对我们来说,这不会牺牲睡眠的品质。”
夫妻俩一动一静,性格上极度互补,用Stefny的话说,这种伴侣之间难得的同频、相互理解和稳定情绪,太让人羡慕。 “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,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为了实现它,总要有权衡和取舍。情绪稳定是必要的,小朋友是大人的一面镜子,只有我们的情绪更积极,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的成长。” 姗姗说。
▲ 爸爸的工具墙
其实在姗姗眼中,张维还有爱冒险的另一面:“对他来讲,不是说一辈子按部就班工作、工作好就够了。比如他爱滑雪,每年我们一家都会去滑一次,可能那个在雪场很酷的样子才是他真实内心的一种释放吧。” “包括他自由职业的状态”,姗姗补充道,“哥哥学校里有时请父母去分享职业,医生、律师都很常见了,我们希望爸爸能去分享一下:作为奶爸,怎么兼顾家庭和事业,怎么做好时间管理?这都是很深的学问。”
▲ 楼梯下是满满的储物空间
夫妻俩对育儿的态度还是“实验的、体验的”:“有些朋友来到家里,会觉得我们儿童房的上铺有尖角,楼梯没扶手,很不安全。实际在我们的观念里,父母是要去提醒小朋友注意这些,但最终,谨慎也好、“冒险”也好,靠他们去体验,人生是他们自己的。”
以下是张文绮(Vikki)的自述。 我是江苏淮安人,曾在纽约读书,2023年把工作室安在上海,于是在市中心买了这套50 m²的房子,一个人住。 房子像个便当盒,是上海市区常见的“一字”户型。我找了设计师崔屿帮忙改造。
▲ Vikki的作品《园林1910》(节选),获第1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 ▲ Vikki作品《创想的制造商》(节选)
获Hiii 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大赛“商业应用最佳作品”奖 设计之初,我们就非常明确:尽可能保留原始的户型结构,用色彩做划分。画画的时候,喜欢用彩色;看到一个空间一点点被色彩填满,就像被一个能量场包裹着,很有安全感。 装修房子和画画很像。拿画画来说,高饱和色本来是很容易让画面俗气的色系,但如果在一幅画里,先确定两个主色,然后细节处用高饱和色点缀,把握好了,也可以搭得很舒服。
▲ 原本正对入户的厕所门往左移,增设了玄关 ▲ 原为“L型”的厨房被重新规划成“U型”,增设高吧台 ▲ 客厅与厨房贯通
我们以红黄蓝为底色,借鉴了“蒙德里安”的“横竖切割”法: 蓝色作为餐厨区,白色为客厅,用红、蓝、白组成大小不同的色块,局部以黄色点缀,分隔空间。
▲ 卧室 ▲ 阳台
卧室和阳台,棕色和米白色占主导,搭配低饱和度的红与蓝,更安静、更放松。有朋友来过后,一下子对色彩没有恐惧了。 改造前,我和崔屿就达成了共识:一是放书的空间要足够多;其次,需要工作区域,作为自由插画师,我平时都会去工作室“打卡上班”,但太累的时候,会在家里处理一些轻量级的水彩稿。
▲ 靠墙一侧的超大书柜,将床体、书架,梳妆台、卡座整合到一起
于是,我们先按书本的三种尺寸,定制了一个超大书柜。它共有三个高度: 上面两层偏矮,书格最宽,适合常规开本的书; 中间带推拉门的书格,可以同时容纳大开本的书和一些小物件; 床右侧的书格最高,放大开本的绘本、画集,满足我睡前阅读的需要。
▲ 是书桌,也是梳妆台
而在不同的放书区域,我们还叠加了收纳功能: 嵌入一个卡座,朋友来了,坐下聊天不会顶着头,坐垫下方还可以储物;再“掏”出一个小书桌,桌面支起来后就是梳妆台,下方是隐藏式的首饰收纳盒。
▲ 工作台,可切换站立、坐下两种模式
我们借阳台和卧室之间的走廊,设计了一个 L型工作台。它不仅兼具站、坐两种模式,还叠加了收纳区域,用来存放大的绘本和装裱好的画。
▲ Vikki自己设计的厨房收纳区域
装修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,小户型的收纳,关键在于收纳空间的分散,把边边角角利用起来,相当于总量不变甚至更多,还能更有玩趣一点。
▲ Vikki 有健身运动的习惯
今年我就30了。30岁跟20岁在长相、体力上都没有太大差别,但比20岁探索到更多,跟世界有更多的连接,对自己有更好了解,跟20多岁“傻不愣登”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。
工作上,我也学着“放过”自己。很多人觉得,画画首先要有灵感,但其实灵感这个东西不是等来,而是伴随工作来的。每天准时地坐在创作的位置上,只要你开始工作,这个东西就会顺。如果状态很差,当天繁重的事情就不做了,睡到自然醒,然后晃悠去附近咖啡厅或书店,给自己“放个假”。 你的痛苦,你的情绪,大部分时候是在和自己较劲。接受好的、不好的,也是在一步步接受自己。30岁很美好。
年过七旬的老汤,已在广州西关老城区住了40年。儿子结婚生子后,一家人原本搬出了常年漏水的“危房”老宅。可家里的餐厅生意受到冲击,为了还清欠款,他们卖掉刚装修好的新房,重新搬回72㎡的老宅居住。 儿子小汤找来设计师谢英凯,希望能用余下的一点积蓄来改善全家人的居住环境。
▲ 点亮灯光的老汤家,和所在的城中村片区“老西关” ▲ 改造前的房屋
老宅历经百余年,主体结构早已破败不堪,屋顶塌陷、漏水严重、墙体溃烂。最愁的就是大雨天,家里总会四处漏水。
▲ 入口地坪抬高
整修老屋的基础结构,成了设计师谢英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。他先将入口抬高45cm,进到屋子,再让地面下降30cm,既保证了防水,也保全了室内的高度。此外,对墙体进行加固和防水处理。
▲ 弧形屋顶,引入了光和风 ▲ 儿子房与女儿房的开窗,嫁接在弧线屋面之上
第二步就是引进光和风。房子纵深向长达19米多,由前后两间大屋组成,一高一低。整个老宅只靠头尾两端的门窗来获得采光、通风,人走到屋子中间时,几乎伸手不见五指,甚至压抑到连呼吸都急促。 于是,谢英凯改造了屋顶。他将原本一字型的屋顶从中间破开,在前后两个大屋的屋顶之间新增了一个连续的弧线形灰瓦屋面,从高处的屋顶一直延续到地面。
▲ 楼梯井
他说:“这个弧形屋顶,也相当于一个采光井、呼吸口,在房子的中部提供自然光线和通风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还继续叠加了楼梯、位于二层与阁楼的窗户、可以透光的玻璃瓦……”
▲ 房子内外的灰瓦
改造中,他也想为老汤一家尽可能保留属于老西关的记忆。贯穿室内外的“灰瓦”,就是为此特别定制的。 在西关人心里,坡屋顶和灰瓦都是老房子的象征。但不同的是,谢英凯定制的瓦片是细长的,30cm长、5cm宽,三角形断面,看上去更立体,也更便于排水。
▲ 瓦片铺设在天花上 ▲ 瓦片用于地面和座凳 ▲ 可以踩踏的瓦片
瓦片不仅在屋顶使用,还贴到天花上,在客厅里成为座椅的坐面和老人的健身步道……它们的尖端十分光滑,不仅美观,踩上去或坐上去都非常舒适。
▲ 暮色中的“光瓦”
房子总共使用了数万片瓦,还特别点缀着透光、内嵌了灯管的玻璃“光瓦”:白天可以增强屋内的自然采光,夜晚则如同“繁星点点”。
▲ 从客厅看向钢琴房 ▲ 用于隔音的移动木门 ▲ 原来用作储物的空间改造成小卖部。谢英凯希望直接望向邻里的钢琴房、小卖部,能够为一家人增添更多温暖和希望
老汤一家是标准的三代同堂之家。改造后的房子,共150㎡,分为上下两层,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。一层作为相对公共的区域,包含一个明亮的客厅、位于房屋中间的楼梯井,东西两端则分别是小汤的小卖部和妻子的钢琴房。 钢琴房独立成间,旁边是图书角和多功能活动区,谢英凯使用了专业的隔音材料,关上门后,这里就像一个小剧场。
▲ 哥哥的“星空书房”,他喜欢看天文、地理、科技方面的书籍
房子的2层是6口人的私密生活区域。 儿子房的位置定在了全屋最高处,借着原有大屋屋脊的空间,给小男孩打造了“星空书房”。谢英凯解释道:“哥哥的床铺被整面的书柜围合起来,他踩着阶梯一样的柜子就能到达读书角落‘星空书房’。这个狭窄的区域不方便大人使用,但很适合小朋友来探索。”
▲ 通过衣帽间,女儿房与小汤夫妻的卧室相连
妹妹年纪太小,女儿房和小汤夫妻的卧室通过衣帽间相连,女儿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床铺爬到妈妈身边。在衣帽间的地板下,做了很大的收纳空间,可以存放女儿的玩具,打开地板就好像“寻宝”一样。
▲ 长辈房 ▲ 谢英凯与老汤一家人在屋顶花园
长辈房附带一个小阳台。适老设计体现在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。长辈房的柜子下、走廊的楼梯处都暗藏了扶手。长辈房的整体灯光色温在4000K左右,较其他房间偏冷,因为老人的视网膜开始退化,暖光并不适合他们。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