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加国同城 首页 就业 查看内容

暴增4万家!中国最“苦”生意为何成广东赚钱王?(组图)

2024-5-22 06:04| 发布者:青青草| 查看:13| 评论:0 |来自: 金错刀

摘要:中国最凶猛的开店王是谁?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奶茶店和咖啡店,毕竟近几年奶茶店、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走几百米就有一家。但答案并非如此,有一个被忽视的赛道,其创造的“增长神话”比奶茶咖啡店猛。这个开店 ...


中国最凶猛的开店王是谁?

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奶茶店和咖啡店,毕竟近几年奶茶店、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走几百米就有一家。



但答案并非如此,有一个被忽视的赛道,其创造的“增长神话”比奶茶咖啡店猛。

这个开店王就是街角最不起眼的药店。

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共66.7万家药店,比2022年增加4.4万家,平均每天新开120家。

按14亿人口算,每209人就拥有一家药店。



药店不但数量比茶饮店多,总销售额也是吊打。

去年,我国新茶饮市场的销售规模达到3333.8亿,药店销售规模达9233亿,是茶饮店的3倍。

奶茶店和咖啡店疯狂开店很容易理解,毕竟“XX第一杯奶茶”逢节必出,咖啡更是成了打工人的必备饮品。

消费既不刚需也不高频的药店,凭什么越开越多?



300米开店11家,比蜜雪冰城还猛

网上有个段子,国外十步一个健身房,我们则是十步一个药店。

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药店数量的爆发。

无论是一线大城市,还是十八线小县城,几乎每隔50米就能看见药店的身影。



这些药店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,一年365天都营业,比便利店还狠,并逐渐和商业街一样,成了中国城市的统一标配。

药店不光开的多,还相当任性,甚至和奶茶咖啡的开店逻辑反着来。

其他行业开店选址,要么是人流密集的商场,要么是客流稳定的社区,但药店开门则是有空就钻。

刀哥观察到,有新开盘的小区交房还不到半年,入住率才三成左右,楼下就开了四家药店,几乎没什么客人,但店里24小时灯火通明。



且药店开业似乎不惧竞争,门对门、店挨店贴脸开大都是常态。

一条500米长的街道能开7家药店,药店数量最多的广东,还有“药店一条街”,300米之内开店11家,比奶茶店还多。



有不少社区居民表示,买药比买菜还方便。

别看现在药店遍地开花,但在10年前药店还是稀缺物种。老百姓也很少到药店买药,去也是买一些简单的头疼感冒药。

短短几年时间,药店是怎么从小众变得“烂大街”的?

药店能越开越多,有三个关键节点。

首先是2017年,被称为中国医药分离元年。

这一年我国开始全面贯彻医药分家改革,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,医院药房不允许赚药品差价,杜绝了以药养医、医药代表腐败、医院加价卖药的现象,患者可以决定在医院拿药还是药房拿药,能直接给下游药店引流。



第二个关键节点是2020年取消了“药店500米限制”。

这个限制规定,半径500米内,如已有3家药店新店不得入驻,也有地区的间距是350米。



正是这个限制的取消,才有了现在500米开11家药店的景象。

第三个关键节点是2021年,医保政策发生变化。

随着“双通道”政策的施行,越来越多合规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被纳入医保定点。

医保是很多药店的收入大头,在这块肥肉的诱惑下,很多人都想搏一把。



在这些制度的刺激下,各类资本纷纷下场,药店也成了新宠儿。

自2018年开始,中国零售药店数量每年都以超过5%的速度递增,直到现在门店数量每年都增加3万以上。



被资本相中的药店,变身健康大百货

资本的力捧下,药店越开越多,卖药却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环。

在知乎上关于线下药店的评论中,“贵”出现的频率相当高。

“药店开得这么多,药价却不便宜”“药店药卖得贵,利润肯定很高”“线下比线上感冒药贵一倍”。



面对消费者的吐槽,不管是连锁药店还是个体药店,都没有作出改变,是因为他们不缺顾客吗?

当然不是,无视消费者吐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个是常规药物的利润本就不高,再加上线下经营,低价就等于亏本;另一个原因是,除了卖药每个店都有自己的“搞钱”路子。

对于一些个体药店来说,他们搞钱的方法就是把药店当超市来开。

为了提升营业额,各家药店可谓手段百出,“开店送鸡蛋”、“满额促销”、“0元换购”的活动每天不重样。



因此网上还有人评论:

古代药铺:但愿世间无疾病,哪怕架上药生尘!

现在药店:充500送200,再送10斤鸡蛋!



除此之外,商超百货常用的“痛点打法”,也被药店偷师。

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购物焦虑,不仅开拓了日化用品、米面粮油的业务天花板,还拿出三分之二的地方卖保健器材,远处看去药店超市傻傻分不清。

针对年轻人的养生需求,不少药店把保健品当成“镇店爆款”,用它们来扛起盈利大旗。



如果说个体药店的招数还算保守,那连锁药店则为了赚钱频放大招。

比如北京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搞文创,把总部门店二层改成“文创堂”,卖的都是中药元素的产品,像文化T恤、四物汤明信片、“好柿莲莲”中草药香囊。



上海老字号药店童涵春堂向奶茶店偷师,推出“中药奶茶”价格在20-35元之间,直接向高端奶茶看齐,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。



北京同仁堂则抢起了餐饮的饭碗,开起了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。

阳春茉莉龟苓膏、熬夜水、胶原玫瑰仙乳、枸杞拿铁、山楂陈皮美式等产品都成了爆款。



因为广东人注重养生和滋补,尤其喜欢在各种汤料中放人参,这让广东的大参林药店找到商机,靠卖参茸滋补药材,成了最能赚钱的药店。

一心堂更是把药店的场景放飞到极致。

先是金和云南体彩签约,在药店里卖彩票,一年流水8000万。



网友表示,包治百病的药原来是中彩票。

之后一心堂还开起了药妆店,把护肤、护发和彩妆和药品一起摆上货架;去年更是和中石化合作,把药店开进加油站。

狂飙式开店和“不务正业”式赚钱,这两种矛盾的背后,药店们到底在打什么主意?



从新消费到药店,为何都追捧“万店模式”?

明明赚钱那么难,为什么药店还能越开越多呢?

原因就是四个字:万店模式。

“万店”是什么概念?

可以类比的是,目前国内餐饮行业中突破万店规模的品牌只有蜜雪冰城、华莱士、绝味鸭脖、正新鸡排、锅圈食汇和瑞幸咖啡。

从新消费的行业来看,万店的目标并不是那容易实现,直到去年年底肯德基才在中国开出了第1万家门店。

这些连锁药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些年疯狂烧钱,“自建+并购+加盟”三条路齐并进。



在连锁药店的有意推动下,中国药店开始狂飙。

一心堂从上市前的2389家增加到了10255家,9年的时间扩大了将近5倍。

大参林有14074家连锁店,仅去年一年同比增长29.35%,是增长最快的连锁药店。

益丰药房去年底达到了13250家,2023年平均每日增加约10家门店。

拥有门店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药房,目前门店总计达到了13574家。



根据2023年12月底的数据显示,连锁药房已经进入“万店时代”,开店1万家只是基础门槛。



但万店模式下,有些药店经营根本没想靠卖药赚钱,而是为了被大企业看到并收购,业内甚至传出了“卖药不如卖店赚钱”的潜规则。

连锁药店的加盟店短期是否盈利,也不是品牌重点考核目标。

像益丰药房、大参林、老百姓大药房和一心堂,虽然平均毛利率有近40%,但平均净利润只有5%。


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药店数量和赚钱能力如此矛盾。

那问题来了,既然没有那么大的利润,这些连锁药店为什么还要烧钱扩张呢?

核心就是两笔账:一个是成本账,一个是资本账。

对于连锁品牌而言,“万店”极具诱惑力,不仅在于规模化能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,同时也意味着着品牌影响力的增强。

举个例子,瑞幸在成为国内首家突破万店规模后,仅用了一年就开了2万家店,这在中国消费史上是第一次。

这背后的动力就是,更低的开店成本和更多的资本注入。

其实被“万店”诱惑的不仅仅是药店,还有新消费品牌。

在新消费连锁市场中,万店本身就是极具挑战的目标,被视作里程碑式的门槛,越来越多新消费企业将“万店”纳入发展规划。

比如拥有超过9000家门店的茶饮品牌古茗,距离万店也仅一步之遥。茶百道、沪上阿姨、塔斯汀汉堡等多个连锁品牌都以“万店”为目标,加速狂奔。



“风投女王”徐新曾说过,“当你喝咖啡的时候,想到星巴克和瑞幸,并不是因为他们咖啡最好喝,而是二者门店开得到处都是”。

万店规模确实能带来品牌繁荣,但其背后都藏着苦生意,药店是榜样也是警示牌。

但谁先抢占市场,谁在未来就多了赢的可能!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