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加国同城 首页 历史 查看内容

为啥建文帝有传奇故事?

2024-5-2 02:30| 发布者:青青草| 查看:49| 评论:0 |来自: 萧家老大

摘要:有史赞曰:“惠帝天资仁厚。践阼之初,亲贤好学,召用方孝孺等。典章制度,锐意复古。尝因病晏朝,尹昌隆进谏,即深自引咎,宣其疏于中外。又除军卫单丁,减苏、松重赋,皆惠民之大者。乃革命而后,纪年复称洪武,嗣 ...

有史赞曰:“惠帝天资仁厚。践阼之初,亲贤好学,召用方孝孺等。典章制度,锐意复古。尝因病晏朝,尹昌隆进谏,即深自引咎,宣其疏于中外。又除军卫单丁,减苏、松重赋,皆惠民之大者。乃革命而后,纪年复称洪武,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,草野传疑,不无讹谬。更越圣朝,得经论定,尊名壹惠,君德用彰,懿哉。”

说的是建文帝德心仁厚,登基之初,亲贤好学,启用儒家,革新军队,减轻重赋,惠及民生。朱棣革命后,复称洪武纪年,并篡改历史记录,致使草野传疑,不无讹谬。

永乐时期,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,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四年,即从洪武32年(公元1399年)延长到洪武35年(公元1402年)。这个时期,被历史学家称之为”革除”时期。建文年号迟至万历皇帝才恢复。二百四十二年以后,,南明君主朱由崧,定朱允炆的庙号为”惠宗”,谥号为”让皇帝”。之所以选用这一尊号,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,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,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,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。

到了清朝乾隆帝于公元1736年9月,封朱允炆为”恭愍惠帝”时,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。由是,他在《明史》中,被称为“恭愍惠帝”,但在完成得更早一些的《明史稿》中,还是直截了当的被称为“朱允炆”。

建文帝和他的顾问们提倡的文官政治,与燕王发生了冲突。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,而且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;朱允炆及其左右与之不同,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,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。他们认为,像洪武时期的统治,会大大地危及王朝。因此,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,去掉半自治的藩封王子,才能使之得到纠正。但是,他们没有成功,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经验,在战场上,缺乏果断的领导,周密的计划,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。

这次内战,对于明王朝所产生的结果,已经超出了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。洪武朝封建半自治的藩王,已经对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。朱棣死后,新皇帝再一次提倡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,并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结果。

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,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,受到人们的怀念。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,是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,以及被他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。这些传说之所以形成,是因为人们相信,南京陷落时,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的大火,而是乔装成和尚,逃离了京师,以致后来的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。

英宗正统五年(公元1440年)末,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,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。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和尚,利用这个传说,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,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。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,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,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。

在十六世纪以后,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,朱允炆和他的殉难随从人员,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。这些作品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于政事和仁慈的君主,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,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后者。

人们还渲染一个故事,说在京师失守之日,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,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,死后仍然留有后代。人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,如齐泰、黄子澄和方孝孺,说他们是忠臣义士,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后嗣,尽管他们受到迫害。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,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朱允炆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。

说朱允炆自动地让位给燕王,这种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。此说甚至被郑晓(公元1499—1566年)认为,是有可信的历史真实性,并把它收于他的《建文逊国记》(约公元1566年)中。因此助长了人们给朱允炆重新树立形象的心理,并导致在万历二十三年(公元1595年)正式恢复了他的年号的行动。

关于建文朝代的传闻轶事,在下一个世纪仍然不断地出现。这些传说,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,是人们在极权统治下,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。人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事迹,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。由于人们进一步想纠正不公,他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,是一伙叛贼和恶棍。

人民群众对这位前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,致使他被明末清初的许多造反领袖所利用,他们都伪称自己是他的合法后代。

在学者精英阶层中,从明代中末叶起,也一直增长着这种谴责永乐皇帝的倾向。清朝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,决定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,其大部分原因便是士大夫精英怀有这样的情绪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