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我和朋友的争论,起因于一篇前两天在朋友圈广为转发的10w+热文:《人到中年,职场半坡》。
这篇由36氪记者王海璐采写的深度稿,比此前流传的任何一篇谈论中年危机的文章,都更戳心,因为里面没有再调侃什么90后脱发、什么油腻猥琐的问题,所有正在遭遇中年危机人士的案例都不是意淫出来的,而是活生生发生在当下,也许就是身边的朋友,或者我们自己。
1
命运就是这么捉摸不透,就算一路高歌猛进的互联网行业,可以任性地动不动一发就发120个月奖金,让人一夜之间站上人生巅峰,享受时代的红利,也可以任性地一夕把人打落谷底,拿走你所有甚至自尊。
比如文章里写到高德地图曾经一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方勇。五年前,百度和高德在手机地图市场争得你死我活,两家公司互相挖人。作为经验丰富的业务人才,方勇当时是这场业界竞争的受益者。不断有猎头找他,开高薪、高职位挖他,他的职级和待遇也在这场拉锯战中不断水涨船高。那一年,他34岁。可是谁会想到,尤其是他自己,那一刻也许就是巅峰。
后来,高德被阿里巴巴收购了。高德那时在纳斯达克的股价15、16美金,阿里按照21美金收购,高德私有化退市,持有高德股票的管理层个人财富大增。但是很快,并购带来的人事震荡就来了。许多传统业务部门被解散或合并,方勇的部门就是其中之一。上过班的人都知道,当遇到公司组织结构调整,底下的团队还有可能被别的部门收编,但团队领导几乎不可能跟着过去——道理很简单啊,比如同样是副总裁,A部门并到了B部门,两个副总裁谁听谁的呢?
方勇就这样被架空了。39岁那年,他成了职场中失意的中年人。
他原本以为凭自己的资历,找下一份工作并不难。可没想到这段再就业的时间,持续了整整8个月。虽然有一些总监级别的工作找他,但他很难接受降职降薪,这大大增加了找新工作的难度,因为职场上的高位原本就比较稀缺,有也大部分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有人在了。同时,年龄成了他的另一种尴尬,通常35岁是跳槽的黄金年龄,每超过一年,在职场上的性价比就下降10%,因为在常识里,中年人的精力和学习能力都在急速下降,管理成本却飞速上升——39岁,在许多互联网企业里,可能比创始人还要老一轮,还是同样道理,谁听谁?
方勇只是职场中年危机里的一个缩影。还有多少人,正因为超快的时代转变,因为一个风口停了、一场寒冬来临、一家公司合并、一种业务转型,而从跑道上被抛了出去,从巅峰跌落下去?
2
我和我家老王,就是正在中年危机,并努力自救着的人。我们的身边,也有不少和我们一样的朋友。
和上文中方勇的人生经历有着某种相似,我们在三十出头的时候,经历了平面时尚媒体的黄金期。那是一个成天有人邀请你满世界飞,住各种各样五星级酒店,采访座上宾皆是王石、马云之流,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虽然工作也很辛苦,但除了你自己的努力,工作上得到的精神和物质支持都非常丰厚。在公司里大小是个红人,在外面也处处被品牌、公关哄得像小公主。你以为日子将一直这样过下去,你以为你的下一站就是主编、出版人……
然而,还不等我们人到中年,平面媒体就先走到了它的滑铁卢。
虽然我没被减过薪、降过职,但能明显感觉到,从某一年起,制作经费开始紧缩得厉害、版面一砍再砍、重大选题几乎消失不见(因为那意味着大量人力财力投入)、客户的手脚伸向了原来根本不会谈及广告合作的栏目……在离开媒体的最后一年,我几乎每个月只需要工作一个礼拜,就能把所有事儿都搞定,加上还有实习生帮忙,可能我在外头再兼职打三份工都忙得开吧。
按理说,薪水又不低,工作又清闲,我可以有大把时间玩儿,外加每月一次公差海外观光,神仙般的日子好不好?傻瓜才辞职。
是的,我就是那个傻瓜。在那无比清闲的一年里,我的心却像在坐牢。可能性格让我永远无法享受当个闲人。时代像坐上了火箭一般,飞速向前,我却觉得自己正在被时代抛弃,就要远远甩在后面了。曾经让我觉得特别有自我价值的工作,变成了负担;而我像个困兽,想突围,但不知道该怎么办?读书、健身、旅行、上学、看心理医生、打坐、占星算命……什么办法都试过,就是无法让内心平静下来。
我想不到解决办法,只好一走了之先。或许离开,会让我有机会想明白。
此后,我又经历了一年自我折磨,进了互联网公司,又离开,因为不适合;给朋友写剧本,也不适合;在家带孩子,更不适合,变成母女家人相互折磨……直到去年年底,机缘巧合下,被朋友介绍进了出版社,干上了现在这份工作。虽然收入比过去少了2/3,工作量比过去还大三倍,但让我重新又找回了十几年前刚进入媒体、还是一个小编辑时的那种干劲。每天出门去上班,就像要去见热恋中的男朋友。就算没有经过理性分析,我也知道,我想要的那个自己,那个爱岗敬业、爱同事、爱客户、爱出风头的我,在经历了两年“中年危机”后,又回来了。
我家老王和我的经历也差不多,离开媒体以后,也进过互联网公司,还不止一家,不断跳槽间,薪水还拿到了他过往人生中的“巅峰”。然而又怎样,不开心。现在他重新回到家,当起了一只公号狗,每天趴在电脑前写到深夜,坐到快要腰椎间盘突起,拿着不稳定的收入,却过得很开心。因为写作是他最热爱也最擅长的事儿,曾经那个毒舌、得理不饶人、除了朋友人见人恨的老王也回来了。他发誓再也不要进职场,当那个需要见人说人话、见鬼说鬼话的职场人。他在职场情商低,现在情商更低,但他“新老王不装”的粉丝就爱他的低情商。
3
以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,以及观察到身边朋友的状态,可以很负责任地说,中年危机,真的不是喊两句鸡汤,读几篇励志文章,自我安慰说人无论到什么时候,都可以挖掘自我价值,都能活得有尊严。
这也是我与朋友就此发生争论的原因。
在读完36氪那篇文章后,有的朋友认为:这些人固然值得同情,但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心态不好,比如不肯屈尊降贵接受比从前低的薪水和职位,比如有过高的个人期待或欲望,凡此种种“三观”的不正,导致了中年危机。
在我看来,持这类观点,就好比“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”这样的“三观”优越感,何尝不是刀没架在脖子上之前的“空谈”?我的朋友如此乐观,也许因为他们还足够年轻。
中年人找工作难,确实难在高不成低不就。就算不像上文中方勇那样,肯拿低薪,和刚大学毕业的孩子们一起再从初级职位干起,用人单位愿意给你这样的机会吗?我自己在招人的时候,也更愿意招一张能力出众的白纸。连我去学国画的时候,老师都说:最好你没有经验,因为过往经验可能非但没帮助,还会干扰新信息。
另一方面,中年人脑子确实不如年轻人快。90后是刚出厂的新机器,可以一边打着电脑,一边接着座机,一边回着微信,一边还能答复同事的提问,多窗口运行也没占多少内存;我们中年人呢,属于开机以后,去上个厕所、刷杯子、打开水、插花,回来,桌面刚显示完的那种旧电脑,任务一多,不死机就不错。
最可怕的是,中年人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和透支得太过。
19岁的时候,我还是一枚在校大学生。有一次放假回家,去逛书店。20年前,我的家乡还没有独立书店,全市最大一家就是坐落在核心商圈的新华书店。当时刚翻新过,三层楼,亮晶晶的。
可走进去,我却大失所望。三层楼逛遍,只看到满书架的教辅书,从幼儿园排到高三;除此以外全是工具书,比如法律、外语。最让我吃惊的是,书店里大部分都是家长在给小孩买书,却少有大人给自己买。当时还不知人世艰难的我,只觉得那些大人好蠢——自己都不学习,孩子怎么会爱学习?我心里暗暗立誓:将来,打死我也不会变成他们。
然而,如今我也整日在工作与家庭间奔忙,常常回到家,哄完娃,累到脸也不洗牙也不刷就昏死过去;或因为白天开了太多会,说了太多话,导致大脑缺氧,晚上只想窝在沙发里,刷刷肥皂剧和朋友圈,美其名曰——放空。
打开了一本书,总是很久也没有读到结尾;在APP和微信上订购很多课,钱花出去那一刻,仿佛知识已经到手,却发现半年过去,还是只听了开头那几节;想多报一个课程、多考一张证,盘算了一下所剩无几的时间和少得可怜还全被孩子、家务占去的假期,这一切只能是来生再见了吧?
那些带5个娃半年考取哈佛的妈妈,肯定是骗人的吧;而我,只能一天天变成不想变成的那个人,那种不再学习、不再进步、不再鲜活的平庸的中年人。
4
在36氪那篇文章里,方勇最终还是接受了一份降薪降职的工作,但他并不高兴:“你接受你不再上升,接受你下降,发现你人生的顶点已经走完了,开始走下坡路。这非常可怕。”
读到这里的时候,我眼眶都湿润了。也许只有经历过,才懂得。
每一代人,都有每一代人的中年危机。我们的父辈,成长于匮乏年代,中年经历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批下岗潮。我母亲就被下过岗,中年的时候从工厂出来,干过很多临时工——保姆、书店卖书、卖场卖零食……那时我正在上大学,很爱乱花钱,也羡慕家境富裕不愁零花钱的同学。母亲默默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,靠着勤俭惜物的美德和理财智慧,不但供我上完大学,还存钱买了房子,后来还接济刚毕业总换工作的我。
现在,轮到我们这一代。我们的危机在哪里?是不够钱买学区房,还是别的什么?我想,物质只是表象,归根结底,我们是害怕实现不了自我价值。
像我们这样的人,从青年时就远离家乡,孤身来到大城市,从无到有创造自己的人生,怎么可能甘愿一辈子“就这样了”。我们的远大抱负呢?我们想要的更好的生活、更广阔的视野、更自由的选择呢?就这样淹没在蝇营狗苟的日常中了吗?
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——两年前的冬天,一个寒风刺骨的深夜,我和老王双双失业,抱着各自从杂志社搬回家的私人物品,前途未卜,女儿才刚一岁,话都还不会说。为人父母,任性地辞去一份稳定的工作,还不知道下一份在哪儿,内心的刺痛和沉重,无法用语言描述。我那骄傲的从不向任何人低头的老王,唯一一次,对我说:对不起,让你担心了。
但是为了我们自己,和更长远的人生,我们知道这是正确且唯一的选择。
我在我的印象笔记上,记下这样一段话,以时时提醒自己:“从此以后,只做自己喜欢的事,不凑合、不委屈、不勉强。一个人要有所作为,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,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,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。”
危机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。
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枚文艺的双鱼座,只要做做梦就很满足,但现在我知道,我是要做事的,且要做成事的性格,但我只愿意和我臭味相投的人共事;我曾以为做生意很铜臭气,谈钱很俗,现在卖书,天天算成本,算营收,数学都见长,但感觉终于活在了真实世界,脚踏实地。
《你是如何从优秀的19岁年轻人,变成了平庸的40岁中年人?》这是美国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威廉?德莱塞维茨,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,向毕业生做的演讲。虽是说给年轻一代听,在我这样人生过半的“老一代”听来,也还很受用。他说:
“去抵抗我们社会给予了过高奖赏的那些卑怯的价值观的诱惑:舒服、方便、安全、可预测的、可控制的。这些,同样是罗网。最重要的是,去抵抗失败的恐惧感。是的,你会犯错误。可那是你的错误,不是别人的。你将从错误中缓过来,而且,正是因为这些错误,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。由此,你成为更完整和强大的人……不要回避挑战自我,不要否认欲望和好奇心、怀疑和不满、快乐和阴郁,它们可能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……打开自己,直面各种可能性吧。这个世界的深广远超你现在想象的边际。这意味着,你自身的深广也将远超你现在的想象。”
5
我很讨厌上帝视角,讨厌用结果证明过程的正确。躺在困境的泥淖里是一种选择,奋力挣扎是一种选择,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也是一种选择,你很难说哪一种更有效。人到中年,比起少年时的清高、不知天高地厚,真的多了很多烟火气,因而也越来越相信命运。
命运可以捧你上青天,也可以叫你从天鹅变回丑小鸭。中年危机,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,却找不到普遍性答案。
在失意的时候,我找来不少传记读过,寄望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慰藉的力量。其中最喜欢林语堂先生写的《苏东坡传》。这位大文豪20岁就进士及第,然而43岁因“乌台诗案”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,此后起起落落的人生后半程,假如单从世俗成功学来讲,可谓失败得一塌糊涂,从政40年,竟被贬谪流放33年,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、皇帝秘书,最低时还做过民兵团长。但是他又是一个极有生活乐趣的人,不仅是文学家、书画家,一生还发明了东坡肉、东坡鱼、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,还会酿美酒。生活境遇越粗糙,却越在用审美用心地生活着。
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:“人生最重要的,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。”中年危机很叫人沮丧,我们的确不再像青春貌美时那样,补再多燕窝也吃不回身体原装的胶原蛋白;见再多美人,也挽回不了直线下降的荷尔蒙。命里无时莫强求,但不妨碍找到生活里其他的闪光之处。毕竟,过了中年危机,还有老年危机不是?
老王说,扛过去,就是一切。我想说,就算从今天起,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下坡路,也是让自己由内心生出欢喜的每一步。
|
|